强化P1G4散热器的尝试
P1是联想推出的轻薄型工作站,以其相对靓丽的外表(与X1C在伯仲之间)及较强便携性获得好评,该系列产品由G1延伸至G4后,原来的15寸屏更换为16寸屏(16:10)更为其添色不少。既然选择了轻薄,性能就比不上P16的厚重。如所知,联想笔记本的散热器设计一直差点意思,折腾一下P1G4的散热器还是有必要的。
如图所示,配置A4000以上显卡的P1G4散热器是通过一块硕大的均衡板来加强散热,且为此砍去了一块硬盘位,两导热管(厚度1.5)构成可互补的散热模式,但受体积所限,出风口均是向后,不像P15,P16,P17等厚重工作站,出风口有侧面,后面两方向的专门设计,且它们都具有三导热管的加强特点。
采用2根6MM导热管,长度分别为15CM与26CM,弯曲成型后再在台虎钳上夹扁,用锡焊叠加在原来的导热管上,当然原导热管的黑漆需用砂纸擦掉,焊接前需先上锡。不明白现在的散热器都涂黑漆是什么意思,估计就好看显得高档而已,其实对散热性能并无帮助,以前的W520,W530一直到P51, P71散热器都是铜本色。
这样折腾等效于加了铜管,减少了导热管的热阻。前后的CPU单烤证明了这点,维持50-60W的功率由原来的3分钟提升至6分钟,且在较大负荷时表现有较明显加强,温度上升较慢且过后下降较快,其实联想这种P1散热器出厂时就应该考虑叠加铜导热管,例如P53散热器的导热互补设计就是铜导热管叠加一截方式。
自己加导热管,6MM粗的管夹扁后厚度有2.5MM了,厂家可轻易弄出1.5MM厚的导热管。曾经试过8MM厚的导热管,但明显顶D壳,只能放弃,否则效果更好。
似乎并无显著改善,原来是接近60W,跑到90多度,加热管后依旧没有实质改变。
后面降频到30W的就不必计了。 这也太丑了啊
而且怕弄出问题万一金属残渣掉到主板上 怎么办
仍存在改进的可能性,1,将导热管改为8MM的弯曲成型扁管,这将稍微顶D壳,但这种导热管肯定不如原装导热管。 2,不添加导热管,直接用0.8MM的铜板再作一块均热板焊接上去。这机子散热方式的缺陷还是出风口不够,对应出风口的鳍片少了。如图是用TP风扇软件强制最大风量烤机10分钟结果。与P15G2差不多了。 所以我买的是12800H的集显 感觉这效果就是把导热管导到了D壳辅助散热的作用更大,你在原导热管上贴两片手机VC均热板导热到D壳试试。 效果不明显啊,看来还是应该把硅脂换成7950相变片,另外提高风扇转速。 感觉搞内吹式风道效果比较好,但难度较大。 vipmaze 发表于 2025-10-17 09:07
所以我买的是12800H的集显
不是说12代U很热吗?我听说13代U没那么热了,专门等13代U才换机,想不到13代还是很热 本帖最后由 e16gen1 于 2025-10-17 22:42 编辑
对于这种机器的散热,一直有个没实践过的想法。
定制如图那种散热片,背面贴热管上,正面伸出至散热栅格外。有没高手分析分析是否可行? 没球屌用,以前折腾过T440P 改用8MM导热管有进一步改善,不用TPFANS强制提高风量,FPU单烤10分钟如图所示,环温不低于28度,因为我始终穿着内短裤与长袖内衣进行作业的。
加铜管后并不影响D壳的关闭,也就是散热器铜管稍微有点接触D壳内内部,如图所示。
这种加大尺寸的扁管类似以前的W520,W530散热器味道,如图所示,这才是P1散热器应该有的格局,以前我的老机W541, FPU单烤都能稳定释放48W功率。
测试用的拆机散热器与原装散热器有些微差距的,当然原装散热器更好,因为CPU跑分软件的测试有很敏锐的散热判断,CPU与GPU的散热传递差别,能即刻在分数上反应出来,两者差别有2W分,换言之,如果用原装散热器来叠加铜管改造,效果应该要更好一点。
支持DIY!!!
图省事的兄弟们,可以直接买一个压风式底座散热器
效果不错的
普通办公使用,底座开300转,P1gen5 12代i7
得益于巨大的均热板
笔记本的风扇是不转的 e16gen1 发表于 2025-10-17 22:24
对于这种机器的散热,一直有个没实践过的想法。
定制如图那种散热片,背面贴热管上,正面伸出至散热栅格外 ...
有用,被动散热,整个D壳都在发热。。。 e16gen1 发表于 2025-10-17 22:04
不是说12代U很热吗?我听说13代U没那么热了,专门等13代U才换机,想不到13代还是很热 ...
intel的问题,所以还是要等2025年的ultra 2代改用台积电了发热才好
		页: 
[1]